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貝塔斯曼基金會The Bertelsmann Foundation (German: Bertelsmann Stiftung) “中國2030: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”


The Bertelsmann Foundation (GermanBertelsmann Stiftung) is the largest[1][2] private operating non-profit foundation in Germany, created in 1977 by Reinhard Mohn. As of 2013, the Bertelsmann Foundation holds 77.4 percent of Bertelsmann, the German multinationalmass media corporation.[3]



貝塔斯曼股份兩合公司中80.9%的資本股由基金會(貝塔斯曼基金會、萊茵哈德•摩恩基金會和BVG基金會)間接持有,另外的19.1%則由摩恩家族間接持有。
貝塔斯曼(Bertelsmann SE & Co. KGaA),台灣譯作博德曼,是總部位於德國居特斯洛的全球著名媒體公司,涉足電視廣播,書刊、雜誌報刊出版,音樂出版,印刷和媒體服務,書刊音樂俱樂部等。在全球六十三個國家地區有業務,截至2006年12月31日,共有雇員97,132人。
博德曼的23.1%權益由摩恩家族直接持有,餘下76.9%權益則由上述的家族透過博德曼基金會持有,換言之,摩恩家族是博德曼的唯一股東
中國,博德曼開設博德曼在線與授權出版BMG(博德曼音樂集團)的CD與磁帶,並曾開設博德曼書友會
Bertelsmann SE & Co. KGaA is a German 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 based in GüterslohNorth Rhine-WestphaliaGermany. It is one of the world's largest mass media companies and also active in the service sector and education.[4][5]Bertelsmann was founded as a publishing house by Carl Bertelsmann in 1835.[6]After World War II, Bertelsmann, under the leadership of Reinhard Mohn, went from being a medium-sized enterprise to a major conglomerate, offering not only books but also television, radio, magazines and business services.[7] Bertelsmann is an unlisted and capital market-oriented company,[8] which remain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Mohn family.[9][10] Since 2016, major divisions of Bertelsmann are RTL GroupPenguin Random HouseGruner + JahrBMGArvato, Bertelsmann Printing Group, Bertelsmann Education Group and Bertelsmann Investments.[11]


  • 1977年,博德曼基金會建立,1993年大部分股份轉移到這個基金會。



場景研究:中國未來會怎樣?

由貝塔斯曼基金會主導進行的“中國2030: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”研究展示了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發展場景,以及各種不同場景會對德國產生的影響。德國之聲中文網將陸續發表這一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。
(德國之聲中文網)中國正處在一個結構性變革階段:經濟面臨“硬著陸”威脅,社會矛盾日益加劇,與鄰國之間的衝突也不斷升級。中國政治領導層嘗試用鐵腕控制局面。中國將怎樣轉型,會成功還是失敗,都將會給全世界造成影響,對德國而言尤為如此。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聯繫比德國更為緊密。對於德國經濟界來說,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,而對於德國政界來說,北京也是一個關鍵的伙伴。
過去一段時間裡,中國發展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。德國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高,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企業界,此外也包括在政治和科學領域的合作。德方參與者必須要對自己的中國業務進行重新考量及定位。到目前為止,德國主要是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。但是在如今這個時局變化日益加速的時代,德國並不能保證始終扮演受益者的角色。
由貝塔斯曼基金會和弗勞恩霍夫系統與革新研究所聯合進行的“中國2030: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”研究項目顯示,從所有可能出現的發展場景來看,有一點是共同的:對於德國來說,中國將成為一個更加艱難的合作夥伴。還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德國可以從中國的很多發展中獲益,前提是企業和政界要選擇正確的道路。其中最核心的行動領域包括技術革新、全球經濟和國際秩序結構。
技術革新
中國加速了技術革新領域的全球競爭,尤其是在一些德國的傳統優勢行業,比如機械製造,汽車製造或是可再生能源領域。因此對於德國來說,如果要增加在未來的競爭實力,強化自身的革新力量是關鍵所在。
只要外國企業在華無法獲得同等的競爭條件,在革新領域與中國合作就始終存在風險。
全球經濟
對中國的出口占到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。在一些行業領域中,中國還是德國最大的市場。許多德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是,如何在利用中國增長潛力的同時又不陷入對中國市場的單方面依賴。德國經濟界亟需促成其銷售市場的多樣化,況且在一些新興發展地區,中國企業也在進行擴張,並且其國際化投資力度也不斷增強。
國際秩序架構
在對華關係上,德國目前享有作為歐洲最重要合作夥伴的特殊地位。但是從中期來看,德國將難以維繫這一地位,因此需要藉力於強大的聯盟,比如協調一致的歐盟外交政策,但也需要在亞洲建立新的伙伴關係。此外,更進一步地將中國納入國際治理結構之中,並且促使其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,也符合德國的利益。
本項研究對六種不同的發展場景進行了探討。從目前來看,其中三種場景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基本相當:
在“維持現狀”的場景下
中國的現有政治和經濟體系保持穩定。在這種場景之下,對於德國經濟界和政治界來說,中國仍然是一個艱難的合作夥伴,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較為容易預判。
在“中國夢”的場景下
中國政府成功將其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付諸實施。對於德國來說,中國將成為一個更加強大的經濟競爭對手,但也仍然是一個繼續增長的市場和穩定的政治合作夥伴。
在“長城”的場景下
一些現有的問題繼續升級,促使中國走向孤立,其處境類似於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。這將會給德中關係以及德國經濟界造成消極影響。
從中國發出的各種信號互相矛盾,導致人們無法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明確判斷。因此政治界與經濟界人士不應該完全局限於某些特定的預測,而是要對各種場景進行系統性的推演。
德國之聲中文網將陸續發表文章,對該項研究及其各個未來場景進行介紹。
日期 18.10.201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